2018-08-05
1341
假货屡除不尽,区块链溯源落地还有多远?
摘要: 技术只是工具,技术层面的问题都很单纯,技术以外的问题都很复杂。不可能因为技术的介入,就杜绝所有违规行为。”重大舆论事件,从来逃不开一周内被转移视线的魔咒。然而,翻新的热点又集中在医药行业。“假疫苗”事 ...
技术只是工具,技术层面的问题都很单纯,技术以外的问题都很复杂。不可能因为技术的介入,就杜绝所有违规行为。”
重大舆论事件,从来逃不开一周内被转移视线的魔咒。
然而,翻新的热点又集中在医药行业。“假疫苗”事件之后,又爆“黑天鹅”,一家医疗企业——美年健康(002044-cn)被曝出丑闻:其利用已故医生名义违规签发报告,并发生癌症客户在其诊所体检无恙等恶性事件。
造假的又岂止医药行业?小到一卷手纸、一包洗衣粉、一袋零食,我们无时无刻不与假冒伪劣产品做着斗争。然而,斗假十年,仍被打脸,自称“三岁宝宝”的拼多多仍志得意满地携一众假货赴美上市。
造假行为屡禁不止,且大有凶猛回溯之势,你的神经是否被触痛?
假货当前,被视作防伪溯源利器的区块链,又开始汇聚更多人的目光。
为了从技术层面研判区块链溯源是否能落地,金色财经专程采访了晶通科技董事长、半导体芯片专家吴欣延博士,他曾参与研发rfid系列芯片的模拟射频前端和eeprom存储器等核心模块,制定世界首款超高频uhf-rfid芯片ucode的技术框架等。
药品溯源仍有障碍
“人祸治人”所引发的造假问题,真会被我们再度遗忘?
区块链溯源项目们纷纷用行动表明态度。
乘着热点的“东风”,区块链溯源项目根源链很快宣布,将推出针对疫苗质量保障的公益性区块链溯源服务平台,使用激光溯源和人民币防伪等科技手段来实现对疫苗从生产、流通和使用环节进行追踪管理。
而溯源链创始人王鹏飞也在“假疫苗”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发起“区块链可信疫苗公益工程”。随后,又相继发布“疫苗上链公共服务平台”和“区块链疫苗安全公益计划”。
与此同时,ok区块链工程院一位负责人称,疫苗事件曝光后,团队特别组成了一个技术小组,专门讨论疫苗溯源的实现方案,愿意无偿提供自己开发的区块链底层技术,并尝试通过一个公开、透明、可溯源的疫苗监督体系,改进目前在疫苗领域屡屡出现的安全问题及追责不易的状况。
这些言论姿态虽积极,但“美好愿望”能否落地,仍令人雾里看花、看不明朗。
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徐思彦客观指出问题所在,称区块链药品溯源还需要跨越三大障碍:1.生产源头作假与掉包问题;2.数据来源可靠性问题;3.利益相关方的参与问题(需要纳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管)。
对于区块链防伪溯源,吴欣延持积极态度: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点、安全机制及协商机制等都很适合溯源流程优化。区块链作为一种工具,还能让生产者、监管者、消费者通过数据的交叉验证,形成更具约束力的监督机制。
但他认为,孕育期的区块链药品溯源还需要跨越一些障碍,比如生产源头作假与掉包问题、数据来源可靠性问题、利益相关方的参与问题等。
药品供应链是个复杂系统,涉及多方。区块链应用的前提是各利益相关方的分享意愿,因此,引导企业上链还需要一定的教育工作,并将仍然面临头部信息缺失、分散等问题,需要纳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管。
芯片+区块链溯源
吴欣延认为,区块链技术配合动态安全芯片是一个完整的软硬件pg电子官方的解决方案,芯片能为区块链的终端数据采集提供动态编码。
晶通科技此前做过酒类溯源,运用rfid标签芯片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,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传输特性,对物体进行自动识别。
在rfid的实际应用中,电子标签附着在被识别的物体上,当物品通过阅读器的可读范围时,阅读器自动无线读取电子标签中的识别信息,从而实现自动识别或自动收集物品标志信息的功能。
整套流程包括:工厂自动化打标,将产品信息写入rfid芯片中;仓库管理中使用rfid标签自动记录出入库信息,通过rfid读写设备进行快速盘点和巡检;物流环节采用rfid进行全程节点跟踪;在经销商和终端商户利用rfid进行货物快速清点核对;普通消费者通过nfc手机读取rfid标签中的信息进行防伪溯源。
其中用到的普通rfid芯片,拥有全球唯一的id码,需要特殊通信过程才能读出,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和唯一性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伪。
相对比条形码和二维码只是固定明码易被复制、易被污损等缺点而言,rfid技术具有唯一id码、特殊通信流程、可多次读写数据、数据存储量大、能自动识别等特点,是一种全新的防伪技术。
不过,由于暴利驱使,制假者也开始研究rfid技术,并已将普通rfid芯片内的数据读取并复制进行造假。以茅台、五粮液为例,虽然这两家高端白酒上已经使用的rfid技术,但假货仍层出不穷,所以普通rfid技术已不能满足防伪需求。
晶通科技技术总监夏玥提到,晶通目前独创有id安全nfc芯片,在普通rfid技术的基础上,新增国密级别的安全算法和动态id生成及认证的专利技术。
也就是说,芯片每次通过读写设备读出的id码,都是动态加密的数据,造假者不能读取真实芯片数据,从而无法复制。
但溯源过程有了动态芯片仍然不够,“问题层出不穷,主要在串货和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货品缺失方面。”吴欣延表示。
区块链可以解决物品码在整个数据管理中的追溯问题,但具体到物品码的物理介质载体上,使用现有的rfid芯片或二维码却无法完全解决问题。
对于饱受质疑的上链前“一公里”问题,即如何确保上链数据不被人为因素影响导致数据不真实,吴欣延回答说,现在区块链上链数据保证唯一性是靠时间戳,但是对于物品来说,现有的防伪介质无法证明链上的物品“你就是你”,因为防伪介质内的信息可以通过破解手段完全破解并复制。
他认为,区块链技术需配合最新的动态id生成技术,才能真正实现上链数据的唯一性。
落地可期
互联网巨头也频有动作,京东“智臻生活”于近日正式上线微信小程序,试图打造京东可追溯商品的消费入口,聚合京东防伪追溯商品,让消费者能够查询到海量商品的“前世今生”。
京东同样提出将提供疫苗批次查询,用户可以输入疫苗批号查询疫苗批次是否合格。
京东的这次探索目前仍停留在概念化阶段,落地状况如何仍需拭目以待。
事实上,在吴欣延看来,今年茅台在京东自营平台出现的串货问题,就已证明京东溯源能力的缺失。
而目前国内相对较好的溯源系统包括菜鸟物流、京东物流等,均还未使用区块链技术。
他认为,腾讯、京东等均有技术和经济能力构建完整的区块链溯源系统,但目前受制于成本和效率转化,也没有合适的芯片介质载体,都还处于初期预研阶段。
防伪溯源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技术,虽然区块链技术的引入能使原本的溯源链条得以提升和改进。
“技术只是工具,技术层面的问题都很单纯,技术以外的问题很复杂。不可能因为技术的介入,就杜绝所有违规行为。”
在吴欣延看来,区块链发展本身也存在一些技术瓶颈,影响区块链项目的落地。比如现有的工作机制导致能源消耗较大;数据膨胀很快,需要极大存储空间;需要约1个小时才能将数据写入区块链,不适应于要求实时响应的工业互联网。
尽管区块链溯源仍需突破桎梏,但吴欣延认为,距离实现真正的区块链溯源已经非常近了。采访结束时,他甚至预测说:“实现区块链溯源落地,或许只需要两到三年。”